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我院邀请Luc Taerwe院士和陶亚欣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2025-11-11

2025年11月1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12报告厅迎来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术讲坛”的一场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由新材料与结构防灾减灾科研团队负责人姚尧教授牵头组织,特邀比利时皇家弗拉芒科学院院士、比利时根特大学结构工程系荣休教授Luc Taerwe院士和同济大学陶亚欣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整场报告由团队曾涛副教授主持,土木学院副院长门进杰教授出席了本次学术报告,同时也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与。

本次报告于上午10点正式开始,在开场致辞中,主持人曾涛副教授向在场师生隆重地介绍了两位嘉宾,并对Luc Taerwe院士和陶亚欣副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为整场学术交流拉开序幕。

第一场报告由Luc Taerwe教授主讲,题目是:Advances in prefabricated tunnel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onerete construetion techniques.

Luc Taerwe院士首先介绍了三个不同的隧道工程项目:第一个项目涉及组合载荷作用下沉管隧道中接缝的力学行为。介绍了对1:10比例模型的实验研究、对接耗能装置,并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流程。第二个项目涉及一种新的隧道类型,即所谓的准矩形盾构隧道(QRST),研究了具有特殊接缝模式和预埋件的QRST衬砌的一般力学行为,并讨论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第三个项目涉及漏失诱发盾构隧道坍塌的机理。通过整合案例研究、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盾构隧道渗漏坍塌的机理有了全面了解。随后,Luc Taerwe院士分别介绍了钢纤维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3D打印混凝土、可持续性和混凝土结构的未来前景。

第二场报告由陶亚欣副教授主讲,题目是Static Mixing for Rheology Control of Printerete.

陶亚欣副教授介绍了Printerete通过自动化、逐层沉积混凝土材料,实现了高效精确的结构施工。为了应对无模板条件下性能控制的挑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静态混合打印技术。这种方法将静态混合设备集成到打印系统中,并采用功能组件载体传输策略,在打印过程中实现从可泵送到可构建的材料行为的快速和主动调节。系统地介绍静态混合打印技术的发展、材料成分设计、混合系统的优化和结构应用。

现场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土木工程学院的多位教师与学生与Luc Taerwe院士和陶亚欣副教授展开深入探讨。Luc Taerwe院士和陶亚欣副教授一一回应了师生的提问,细致解答学术疑惑,进一步深化了在场师生对相关领域前沿动态的理解。整场活动学术氛围浓厚,为中外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搭建了高效平台,为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讲座结束后,土木学院副院长门进杰教授邀请主讲嘉宾Luc Taerwe院士和陶亚欣副教授,以及团队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主讲嘉宾简介:

Luc Taerwe,比利时皇家弗拉芒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类),比利时根特大学结构工程系荣休教授,东亚平台主任。该平台负责协调与中国、日本和韩国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他在该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学术机构和企业网络,并与上海同济大学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曾任根特大学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和马格内尔混凝土研究实验室主任。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 Concrete》的主编,并荣获多项科学奖项,如:2020年上海国际科技合作奖等。



陶亚欣,同济大学长聘副教授,国家青年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Postdoc Fellow,比利时根特大学BOF Postdoc Fellow。RILEM多个技术委员会委员(PCC,ACP,ADC,PFC,MPA)、亚洲混凝土联合会3D打印混凝土技术委员会委员,《Smart Construction》《Materials Science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等学术期刊青年编委。提出了打印混凝土“材料过程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研发了双组分可控流变设计与静态混合优化技术,实现了材料可泵送、可堆积、可承载性能的协调统一;提出了基于早龄期结构演化的界面粘结增强策略,显著提升了层间结合质量和结构稳定性;设计并开发了多种低碳、高性能打印混凝土材料体系,为全球最高3D打印建筑Tor Alva等工程项目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推动打印混凝土从实验室走向结构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