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学院 | 站点维护:信息网络中心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3号 邮政编码:710055
电话:029-822029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成立于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系科合并组成,时为建筑工程系。1999年在原建筑工程系和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了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三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两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为我国首批且已连续五次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的专业,2010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现有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工程结构改造与更新(全国首个,为国家急需学科专业领域)三个专业方向。智能建造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建筑业转型升级,融合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新工科”专业。2020年,土木工程专业下设智能建造专业方向;2023年,智能建造专业独立招生。2025年,学院获批智慧交通与智能建造、数智岩土工程2个微专业。学院先后获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研究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13部,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水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2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学院主持的教育部首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地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家级示范基地、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中心)、教育部结构工程与抗震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综合规划与开发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19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0人,博士生导师48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1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以及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0余人次。
土木工程学院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一支扎根西部、学历层次高、整体实力强的学科队伍。六十余年来,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保优势、补短板,重点围绕“建筑科技”学科链群,推进“智能+、绿色+、健康+、国际+”的“四+”转型路径,逐步形成了高性能材料与结构、古建筑结构保护与传承、西部村镇建筑与绿色建造、结构韧性与智能防灾、工程结构智能诊断与长寿命保障、地下工程安全与智慧运维等 6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构建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体系,为我国尤其是西部经济发展和土木工程的技术进步提供保障。典型代表性成果如下:牛荻涛教授团队主编了国内首部《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GB/T51355-2019),为提升我国既有混凝土结构的维护管理水平、延长使用寿命和保障建筑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全国政协委员郝际平教授长期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积极为钢结构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智慧;邓明科教授团队研发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成套技术应用于全国31个省份8000余个项目,相关事迹被CCTV-10《探索·发现》、CCTV-1《生活圈》、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黄炜教授研发的绿色装配式复合结构体系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薛建阳教授团队开展的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研究及加固保护的相关工作成功应用于多个国家级及省部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包括应县木塔、西安钟鼓楼、城墙等),为中国古建筑的安全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周铁钢教授带领团队长期扎根于农村,进行了超过7000户的农房抗震加固改造工作并全程提供驻村技术指导, 为提高农村住房抗震能力、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宋战平教授团队先后参与了多个“一带一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为相关国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极端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问题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
学院教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先后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全国劳动模范梁西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土木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土木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等级,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大突破,并入选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位列“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10%,所在工程学为全球前1‰学科。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 1429 项,合同经费总计44304.61 万元,到账经费 20708.86 万元;申请国家专利 1489 项,其中发明专利 323 项;出版专著 40 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559 篇,其中 SCI 1268 篇。曾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和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40 余项。
近年来,学院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国高校保持良好的校际交流和合作。
我院土木工程学科在国际权威排名中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目前位于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全球第16位、2024 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全球第66位。
本学科与国际一流高校和“一带一路”沿线研究机构的合作紧密。目前,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与美国、日本、德国等 26 所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借助于我校发起成立的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目前与丝路沿线各国开展了深入合作,比如,宋战平教授团队先后参与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黑山、斯里兰卡、格鲁吉亚等近1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通基础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曾参与的吉尔吉斯斯坦长大隧道工程受到吉尔吉斯斯坦总理的高度赞扬。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1334名,硕士研究生1062名,博士研究生420名。六十多年来,学院以独特的地理条件、行业渊源,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已为国家和地区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26000余人。近年来,学院学生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等国际或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760人次,其他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获奖520余项,获奖人数2480余人,连续多年多支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全国百强社会实践团队”“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报道团队”“陕西省标兵团队”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
![]() 第三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教学研讨会 | ![]() 建筑结构中青年专家论坛(西安站) |
![]() 格鲁吉亚总理格现场考察学院团队援建工程项目 | ![]() 《陕西卫视》报道学院团队用数智化助力古建筑保护 |
![]()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农房振动台试验 | ![]() 全国劳动模范、我校99级校友梁西军作客“大先生”讲堂 |
![]() 举办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 ![]() 第六届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邀请赛特等奖 |
![]() “土木青年说”演讲比赛 | ![]() 学生团队开展社会实践 |
(最新更新日期:2025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