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9点40分,我院特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吕西林教授在土木楼516报告厅作了题为“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体系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的学术报告,学院副院长朱丽华主持本次报告会。
学术报告会现场
吕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围绕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他以国际组织及重大工程会议的研究为背景,提出了“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这一新的抗震设计理念。他重点介绍了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的具体实施形式、原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吕教授特意为同学们播放了可恢复功能剪力墙体系振动台试验的视频,可靠的试验特性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叹,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研究兴趣。通过对一系列工程实例的分析,他总结提出了对可恢复工程防震结构体系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吕教授作报告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多位同学就吕教授所讲的内容及自己专业上遇到的困扰进行提问,吕教授耐心的解答每一个问题并且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吕教授用言语和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学术不可急于求成,一个成果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潜心研究,才得以有所成就,这种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学生提问
在报告会结束后,副院长朱丽华带领吕教授等一行来访嘉宾参观了抗震实验室,展示了我院在抗震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观实验室
此次报告会为我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同学们了解了抗震结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激发了同学们对科研的热情和创造力,解决了同学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于提升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我院抗震研究发展,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主讲人介绍:
吕西林:男,1955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SCI杂志《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主编、国际SCI杂志《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主编、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等。长期从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减震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研究,先后主持了完成了10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科技项目。《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纽马克”奖。